占坑,本科修了個建筑學雙學位,明日換電腦來答
------------------------------------------------------------------------------
其實建筑類問題下面有好多這種非建筑專業該如何學好建筑的問題,也有各位老師各位前輩給出了十分詳細的回答,建議題主再自己認真看一看。
我只從自己學習雙學位的過程來回答一下:
1.課程設置
是的你沒看錯,華中科技大學就有建筑學雙學位,大二下開始上,一共四個學期。其他學校據我了解還沒有這么開課的。
眾所周知,建筑學本專業五年制,課程繁重,尤其設計課簡直是天怒人怨,那么作為一個只有周末上兩天課、一共四學期的教學體系是如何達到目的的呢?
第一學期有三門課,分別是建筑初步、素描、色彩
建筑初步每周交一份小作業,一張鋼筆畫、一張仿宋字練習,所用教材田學哲《建筑初步》 鐘訓正《建筑畫環境與表現技法》
小作業分別是:針管筆線條練習、墨線線條聯系、水彩色塊渲染練習、建筑抄繪、建筑畫表現(專業學生都要求現場畫,我們放松要求,都是把鐘訓正書里的圖擴印然后用拷貝紙和硫酸紙蒙上描摹的……)、彩色渲染練習,最后一個是設計作業(咖啡館設計,大概200㎡規模)
第二學期:CAD概論、西方建筑史、建筑設計(別墅設計,400㎡)
第三學期:建筑材料與構造、建筑結構與選型、建筑設計(旅館設計,8000㎡)
第四學期:室內設計、中國建筑史、建筑環境控制(畢業設計,高層寫字樓,面積我忘了ORZ))
與建筑專業相比,雙學位在課程設置上少了平面構成、立體構成、模型制作,以及一系列的建筑實習(比如去黃山寫生啊、暑假建筑認識實習啊、古建測繪啊諸如此類)
2.學習效果
(1)鍛煉了一點繪畫功底:鋼筆畫、素描、水彩、水粉好歹都接觸過了,水平如何全看自己練習多少
(2)也算是做了一點設計,感受了一下處理場地、環境、流線的痛苦: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形式追隨功能”的忠實擁躉者——因為處理好平面已經要了老命了,立面和造型得過且過;當然也有完全從形式出發的,但是這種方案常常會因為各種不符合規范被老師斃掉。
做方案大概順序也是先發任務書→自己查資料、做做調研→一周改一次方案→交圖打分。
了解到的建筑本專業一般是一周改兩次圖,做方案還會伴隨做模型,高年級的設計課會是多人合作,交完圖之后還會有評圖環節,其實建筑設計互相評價的階段對拓寬自己的思路和視野很有幫助。
(3)其它:大部分人對偏物理的課程沒什么興趣,西方建筑史是到課率最高的課,沒有之一
(4)如何欣賞建筑,如何欣賞方案:課程里做得太少,積累不夠,談“欣賞”還沒達到水平,只能說會愿意了解建筑
3.學完之后呢?
雙學位報名是在大二上學期末尾,那個時候大部分人還處在無憂無慮的校園生活中,報這個雙學位也純粹是出于興趣,有一小部分人會是想借此跨考或者出國轉專業讀。很多人上了兩學期的課就沒有再來了,做畢設是大四上,又有很多人因為找工作、考研壓力放棄了。至于拿到畢業證(工學學士)的,一般是拿到之后就沒有然后了,偶爾翻一翻當年的作業,感慨一下好歹我也是修過建筑雙學位的人,深藏功與名……扯遠了,雖然四位現代主義大師都不是科班出身,但是實際中,太難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首先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幾乎都是兩個專業了,題主喜歡的到底是哪一個?還是說只想自己以后能為自己設計房子、買了房子自己能設計裝修?軟件常用的是Sketch Up+CAD,SU上手快,適合初學者;做異形建筑Rhino、Grasshopper,我自己學過Revit,3dmax沒用過。但是說到底,軟件只是幫助表現方案的手段而已。
至于好,學完雙學位之后最大的感觸就是,我們跟五年制真的差得太多了,有很多東西真不是靠自學可以完成的,學的確是可以學,但是到“好”的程度,恐怕很多科班同學也不會說自己的設計有多好。現在有很多建筑論壇上面也經常有學生發作業上去互相點評交流。題主完全可以循序漸進,找份教學計劃和任務書自己做設計(對于一個專業的初學階段,我還是比較傾向有一個固定可以模仿的教學體系,這樣不一定最好,但是上手最快,也有助于打基礎),不過這是一個漫長漫長而又痛苦的過程,沒有任何外界督促(交作業、拿學分),大概也是需要很大毅力才能堅持下來。
最后一點建議是,題主只要想學,沒有任何問題,跟自己本專業學什么無關(我是學金融的,雙學位同學有學醫的、學哲學的、學數學的)),如果發現自己很喜歡,趁著低年級快轉專業,不過現在建筑業行情不是太好,詳見齊家其他相關問題討論,入行有風險,題主需謹慎。
如果你更愛本專業,建筑當做一種興趣了解也不錯,但是無論如何,學習中還是分清主次。
以上,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