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感溫度(FeltAir Temperature),是指人體感受空氣的溫度,與實際環境的溫度可以有出入。這是因為其他與氣候相關的狀況,使空氣和人體之間的熱對流受到影響,從而使人感覺的度與實際有分別,因此又名表觀氣溫(ApparentAir Temperature)。空氣對熱的吸收會受到相對濕度及其密度影響;而風速會影響到與人體表面可以接觸到的空氣的分量,當風速增加時,與人體所接觸的空氣會增加,所以其所帶走或帶來的熱量亦相應地增加,這現象便是「風寒指數」。同一個房間除濕之后,體感溫度是降低還是升高呢?這里可以參考臺灣中央氣象局目前所采用的計算公式:
THI = (溫度)-0.55*(1-(EXP((17.269*(露點))/((露點)+237.3))/EXP((17.269*
(溫度))/((溫度)+237.3))))*(溫度-14)
其中 露點 = 溫度* 相對濕度
所以【溫度不變的前提下,濕度越高,體感溫度越高】。但這里沒有討論到風速,人體吹風時會感覺溫度比實際溫度為低。反過來看制熱。同一溫度,制冷和制熱給人的感覺確實會不同。進一步說,
制冷時吹出的風是比設定溫度低的風,是涼的;制熱吹出的風是比設定溫度高的風,是熱的。因此,給人的感受當然是不同的。一般空調制冷運行時,空氣出入口的溫差至少要達到 7 ℃以上,有時會達到 12 ℃以上。也就是說,制冷時,設定 26 ℃的空調吹出的風的溫度為 14~19 ℃,所以感覺上會涼,而且空調機吹出的風是降低了濕度的,所以感覺涼爽。
制熱時,空調器吹出的風在 35-40 ℃左右,限定不能超 45 ℃,所以會感覺風是暖暖的。其實,我們設定的溫度是指希望室溫能達到的溫度,也即空調停止制冷或制熱的溫度,并不是吹出的風的溫度。人體在吹風時,體感溫度約會下降 2 ℃左右。因此,與其拘泥于冷氣溫度,不如把冷氣風量調強,讓肌膚感受到冷風,有效降低體感溫度。另外在睡眠時,人們應該使用空調的睡眠功能。有的空調定義為經濟功能,睡眠時,人體散發的熱量減少,對溫度變化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