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聊兩句哈。
西方古典主義建筑發展的大的脈絡是:古亞述、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拜占庭、哥特)、文藝復興及其之后的多元發展時期。
至今流傳最廣泛的西方古典建筑形式語言元素是柱式、拱券以及三段式構圖。其中柱式發端于古埃及時期,在古希臘時期形成形制并流傳,是石構技術的產物,拱券形成并成型于古羅馬時期,是磚構技術的產物。
文藝復興及其之后的各類泛古典主義風格都是混合式的,它們對經典要素柱式和拱券進行多樣的組合使用,并發展出新的母題和流派,繼而又成為后續風格的組成要素。但最基本的要素是柱式和拱券。
上海近代建筑中的大部分西式建筑也屬于混合的樣式,具體手法流派非常豐富,容易把人繞暈了。但從基本的構圖元素柱式和拱券入手,可以便于作初步的解讀和辨認,即可以說出某一建筑上采用哪些柱式、拱券以及母題。至于整棟建筑的風格,可能有很多情況是一棟建筑上采用了多種風格,哈哈,所以不必太糾結,很多單體建筑的風格流派歸屬連建筑學的專家也有不同見解和認識。
另外,海派建筑風格有發展轉變的過程,其中有一些關鍵性因素,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際事件、業主、建筑師、項目共同推動,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例如,藝術裝飾風格的興起。“1925年巴黎世博會的主題是“裝飾藝術與現代工業”,這一屆世博會開創了建筑史上非常重要的裝飾藝術派建筑,影響了全世界,也包括對上海近代建筑的影響,使上海成為世界裝飾藝術派建筑的中心之一。”“1925年巴黎世博會把藝術裝飾風格推上國際潮流舞臺,由此點燃了現代主義信號。”1926年,當時遠東最大的地產商沙遜洋行和最大的建筑設計事務所公和洋行(今天的巴馬丹拿集團P&T)在當時最大的地產項目沙遜大廈中采用藝術裝飾風格,成為了藝術裝飾風格在上海興起的風向標。
海派建筑是兼收并蓄的。
一方面,近代上海的大量高質量的建筑基本上是外國人設計的,但受限于成本等客觀原因,建材與施工必須依靠本土,這一中西合璧的分工協作模式直接導致“土布洋裝”的建筑效果,本土力量的工匠精神也在其中得到充分體現。
另一方面外國建筑師和留洋歸國的中國建筑師在項目實踐中也逐漸將西方的建筑設計理念和手法與上海的實際相結合,創造出某些獨具一格的建筑風格。如當時上海最普遍的住宅形式“石庫門”,就是一種融匯了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民居特點的新型建筑。
滬ICP備13002314號-1 滬B2-20170342 組織機構代碼證:66439109—1
中國互聯網協會信用評價中心網信認證 網信編碼:1664391091 舉報電話:400-660-7700
齊家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 ? 2005-2025 www.jjfur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