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是這個嗎?
這個是北京霧霾凈化塔,每小時可以凈化3萬立方米的空氣???。只能說在它附近的空氣會清新一點,治理霧霾任重道遠。但是這種東西屬于安慰劑效應,肯定是起了一部效果了。治理霧霾屬于是綜合性的大型工程,費時費力,還需要各部門的協調。這些有的時候是根本看不見的,比如我們植樹造林,這種治理霧霾方式得以年計算才有效果。而我們的公眾沒有那么多耐心。所以,霧霾凈化塔,也就是起得到安慰劑效應。來證明,政府以及相關單位,起碼做了一些事情。但是如果,要真的發揮最大效用,北京地區的霧霾凈化塔,至少建造十幾萬座,霧霾凈化塔本身也需要能源的,需要供電以及人員維護的。不能維護及能源的供給,又會產生一部分費用,這部分費用也會加重我們的經濟負擔。就像當年的三北防護林建造,林子建起來了,而樹林反而把地下水吸收完了,土地的荒漠化愈發嚴重。
以機械人工來凈化霧霾,只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最后最絕望的方法。證明大自然已經被人類污染的缺乏凈化能力了,我們只能靠人工來進行凈化。對公眾的心理上也是一次巨大的打擊,所以說,哪怕有錢有資金,能建立十幾萬二十幾萬座,我們的內心深處,肯定是悲觀的。我們會恐懼,空氣再惡劣一點,我們會怎么辦?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經濟發展問題,很多國家都是先污染后治理,而我國提出:不影響環境的代價來發展經濟,實際上可操作性非常的低。這就是發展中國家的陣痛。舉個例子,假如你有一點錢,你肯定會買汽車。而那些發達國家,已經過了汽車來炫耀的時代,他們靠自行車等人力來出行,講求環保。還有的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絕對不砍伐自己國家一棵樹,都是從中國以及其他國家來進口。假如我們國家禁止砍伐森林,大批的林業工人會失業,這幫人怎么安置又是政府的大難題。只能靠產業的升級和轉型,減少環境的污染,來創造附加值的產業。
這是改革中的陣痛,別忘了,倫敦號稱霧都,日本也有“痛痛病”,霧霾什么的終究會變成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