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電影通過補貼,在票務市場占據第一的地位。
目前,在線票務市場形成了百度系糯米影業、阿里系淘票票、騰訊系微影時代(微票兒+格瓦拉)以及光線系貓眼四強爭霸的局面。近兩年爆發式增長的在線票務產業,與其他互聯網細分市場一樣,激烈的補貼大戰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最大動力。但光靠補貼并非長久之計,若融資不再持續,這些估值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透支了想象的在線票務平臺,如何賺錢便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目前,貓眼及其他在線票務平臺,有這么幾個問題:
估值高但盈利差
外界并不意外的一個事實是,貓眼、微影時代、淘票票等幾家在線電影票務平臺目前均未進入持續盈利的狀態,仍然處于搶占用戶數的階段,而在線電影票務平臺之所以能夠發展得如此迅猛,背后一個最核心的原因也來源于瘋狂燒錢。
燒錢短期不會結束
過去兩年中,各大在線票務平臺通過票價補貼這一燒錢方式,迅速擴大在線票務市場份額。以2015年春節賀歲檔為例,僅僅在大年初一那天,貓眼、微影、百度糯米、格瓦拉等就推出了9.9元至19.9元不等的特價票。
根據大眾點評公開信息,2015年春節賀歲檔期間,大眾點評全國半數以上的電影場次都可以享受9.9元票價,另外一半場次則可以給到用戶30元以上的補貼優惠。
易觀智庫數據顯示,2013年在線票務收入規模為48.64億元,不到其他票務收入169.10億元的三分之一。但經過兩年的發展,2015年在線票務收入就已經達到了317.60億元,而當年其他票務收入僅為123.10億元。預計2016年在線票務收入將進一步增長,達到472億元。
藝恩研究總監付亞龍表示,票價補貼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售票平臺自己進行補貼,一方面是發行方進行補貼。票價補貼一定程度上對提升在線票務用戶數、整體觀影習慣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電影產業發展較快、越來越多的觀眾接受了互聯網的便捷性,也是在線票務發展迅速的原因。
目前市場已經形成了微影時代、貓眼、百度糯米、淘票票等幾家獨大的局面,盡管燒錢的程度較此前有明顯克制,但這種模式短期內仍然沒有改變。科技文化領域知名投資人曹海濤表示,目前各大在線票務平臺都在打價格戰,這也類似于各大外賣平臺的模式,通過燒錢、貼錢來獲取用戶,這個模式短期內是不太會改變的。
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在線票務平臺盡管備受資本追捧,但一個現實問題仍然擺在它們面前,“賠錢賺吆喝、燒錢圈市場”的做法始終不能長期持續下去,這種商業模式最終的可行性取決于在補貼停止時會發生什么,探索出一條賺錢模式顯然迫在眉睫。
易觀智庫分析師黃國峰表示,目前在線票務平臺確實沒有成熟、清晰的盈利模式,盡管目前這些平臺各個發展軌跡是非常多的,但沒有足夠支撐財務收入的大的來源,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會賠錢、貼錢,經營這些在線票務平臺公司的成本還是來自于融資。因此,在線票務平臺還要去探索一些新的盈利模式。未來可能有一些大的收入來源于電影項目的投融資,也可能會有一些投資性收入,例如華誼兄弟收購銀漢科技等公司股權。在線票務平臺投資收入也是個可以期待的點,能夠投資40家、50家公司,他們的戰略布局能力是值得考慮的。
與此同時,黃國峰還認為,目前四大在線票務巨頭已經誕生,這個行業跟其他互聯網領域的發展路徑應該類似,因此最后可能就只剩下一兩家巨頭,而且可能還會出現相愛相殺的階段。
曹海濤則表示,從互聯網公司的發展路徑來看,像京東是做電子產品起家的,已經將近十年了,都還沒盈利,但是現在已經打造出了京東生態圈,包括物流、金融等,從獨立購物公司變成了生態圈體系。而美團、大眾點評等吃喝玩一體化的網站現在還沒轉變為生態圈,還在吸引融資,還在努力往生態圈方向走。未來在線票務平臺也需要一個過程,需要逐漸將市場消費習慣和行為進行整合,包括與第三方平臺、發行公司、演藝公司等合作,整合之后轉變這樣的模式,避免繼續燒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