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啦來啦! 餐飲界的圣經米其林終于 正式宣布米其林指南將正式來到中國大陸!
第一站選擇是——上海。
作為一枚吃貨兼餐飲行業的你,內心一定很激動吧,下面我們來具體的看一下,這則消息。
那么,在繼上半年宣布推出韓國米其林指南之后,中國成為為全球第28個、亞洲第5個米其林指南發布國家。
米其林指南首來大陸
米其林中國近日宣布,米其林指南將正式來到中國大陸,首站選擇在擁有諸多出色酒店與餐廳的城市—上海。
《米其林指南 上海 2017》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正式發行,成為米其林2016年在全球發行的第28本米其林指南。米其林(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方諾德(bruno de feraudy)表示:“一個多世紀以來,米其林始終致力于為人們的出行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米其林指南和我們的輪胎產品一樣,根植于米其林品牌精神,為交通出行的進步不斷做出貢獻。我們期待米其林指南來到上海之后,能為更多消費者帶來優質而獨特的出行體驗。”針對此次上海指南的發布,他更進一步表示:“在所有發行《米其林指南》的國家,我們對美食的臻選深受行業和大眾的認可。此后每年更新的《米其林指南 上海》將讓本地美食受到全世界的關注,為上海餐飲業、旅游業的發展助力。”
“米其林指南家族即將迎來上海這一位新成員,這標志著我們的業務在亞洲重要城市取得了進一步拓展。這是今年繼新加坡和韓國首爾之后,米其林指南進駐亞洲城市的又一新標桿。”《米其林指南》國際總監米高·艾利斯(michael ellis)高興地表示: “上海是中國經濟的明珠,既融匯了世界文化,同時又富有獨到魅力,集聚著豐富、多元、經典的全球美食。這里的餐飲業既擁有深厚的積淀又富有創造力,水準高端而又生機勃勃,深深吸引著米其林指南,更在國際美食藍圖中占據了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從流行的大眾口味到精致的高端餐廳,我們的評審員將不遺余力地展開上海品質美食的探索之旅,在這座‘食’尚之都里為讀者挑選最符合米其林標準的餐廳。”
自創始至今,米其林指南始終堅守著匿名造訪、獨立客觀、精挑細選、每年更新、標準一致的五項承諾。著名的米其林星級評審僅依據食物水平,依照原料的質量、準備食物的技藝水平和口味的融合、創新水平、是否物有所值和烹飪水準的一致性五條全球統一的標準匿名評審。上海將與巴黎、紐約、東京等其他國際大都市一樣經過米其林指南國際化標準評審。
自《米其林指南 香港 澳門》2009年推出第一版以來,米其林指南在國內的呼聲越來越高,隨著《米其林指南 上海 2017》雙語版的發布,備受關注的中國大陸第一批米其林星級餐廳也將揭開其神秘面紗。
關于米其林指南
其實,米其林餐廳指南還真是米其林公司發行的,但他們可不是不務正業,好好的輪胎不賣跑去點評什么餐廳。這本最初發行的免費駕駛指南,最后竟然歪打正著,變成了重要的世界美食參考,其中的故事還真值得八一八。
輪胎公司如何出品“美食圣經”?
首先,那要歸功于法國人對食物的熱愛。
時間追溯到1900年,米其林兄弟基于市場營銷的角度,在法國發行了第一本指南。當時,這還是一本十分正常的由輪胎公司出版的免費指南,包括了如何更換輪胎,哪里可以找到加油站、旅館,除了做駕駛者們的旅游指導小幫手,順便讓“可愛”的米其林輪胎人露露臉,賣賣輪胎。
第一本米其林指南和第一代米其林輪胎人
到了1920年,兩兄弟去開會時吃驚地發現,紅色指南被別人拿來墊桌腳。于是,他們認真琢磨了客戶的想法:“一本免費的指南能好到哪里去啊。”嗯,有道理。加錢!于是,他們建立了極其嚴格的評審制度,增加了餐廳介紹,不再接受廣告,一本更加精致的旅游指南誕生了。從此,它需要付費購買。
想不到,這本指南火了。熱愛美食的法國人民之所以爭相購買這本旅游指南,看上的就是餐廳推薦好嗎?!誰管那些如何更換輪胎和加油站地點啊。
聰明的米其林公司一咬牙一跺腳,干脆順應民意,把餐廳指南單獨劃分出來好好的專注于美食點評算了。于是,米其林紅色指南專攻餐廳評選板塊,旨在做個吃貨們的美食選擇小助手。
如今,在全世界吃貨們的鼓勵和歡迎之下,這本紅色指南推薦的餐廳橫跨了23個國家,數目達到了45000個之多。每年,米其林指南會根據上一年的餐廳表現重新評級并且更新版本。從免費駕駛指南,到全世界的美食圣經,不得不說,是吃貨們的熱情改變了米其林指南的發展方向,咱們吃貨有力量啊!
米其林指南有多公正?
也許很多人都對米其林一家點評的制度表示懷疑,這樣怎么能做到公平公開公正呢?
他們的確是不公開的:米其林有86名“美食偵探”,他們和普通顧客一樣,定期去餐廳點菜吃飯,還自掏腰包付賬。然后根據餐廳的舒適程度,服務生的服務態度,食物的新鮮和好吃度來打分,最后匯總評級。這樣的匿名造訪,保證偵探們吃到的和你去吃到的一樣。上了米其林推薦的餐廳,哪家不得認認真真對待每一位客人?誰知道哪天就碰上了密探們的微服私訪吶。
《米其林指南》評價完全建立在對飯店的客觀評價上,主要標準有5條:
1.菜品的質量;
2.對口味和口感的掌控;
3.烹飪的個性(獨特性);
4.性價比;
5.質量的穩定性。
至于公平公正性,米其林指南有一個三星標準來評價可推薦性。
一顆星的餐廳 (very good cooking):
值得停車一嘗的好餐廳(這樣講當然是因為米其林是做輪胎的);
兩顆星的餐廳 (excellent cooking):
一流的廚藝,提供極佳的食物和美酒搭配,值得繞道前往,但所費不貲;
三顆星的餐廳 (exceptional cuisine, worth the journey):
完美而登峰造極的廚藝,值得專程前往,可以享用手藝超絕的美食、精選的上佳佐餐酒、零缺點的服務和極雅致的用餐環境,但是要花一大筆錢。
米其林三星:至高無上的榮譽和壓力
星星除了頒給餐廳也頒給廚師。三顆星是許多廚師畢生奮斗的終極目標,這代表了廚藝的最高肯定。一到兩顆星的餐廳每年要接受15次的重復評鑒,對三顆星餐廳的評鑒次數就更多了,年年維持在水平以上的表現,才有可能拿三顆星。
不過當個三星主廚也是壓力山大的,最著名的一個故事就是名廚alain zick因他的餐廳從三星降為二星而自殺。
美食偵探大揭秘
紅色指南的團隊,是不是每天只要吃吃吃,就能出本書?豈不是很爽?他們的“美食偵探”,聽上去好拽哦!
其實,人家也是很辛苦的啦。首先,主編作為指揮官,要確定美食密探要去調查的地區,然后分配給密探們。接下來,只要看幾個數字就明白了:每位密探,每年要在餐館吃250頓飯,在酒店和旅館住150個晚上,拜訪800多家商戶,寫1100個報告。他們一個月有3周在旅行,尋找優質酒店和餐廳,最后一周要回到巴黎辦公室交報告。
這些美食密探都是些什么人呢?他們大多都在酒店管理院校學習過,有5-10年工作經驗。他們需要通過多輪面試,還要和一位資深密探共進午餐后,寫一份“雪亮的眼睛”報告,特別展現他們對細微處的觀察。新密探要接受6個月專業訓練,簽下保密協議,甚至連自己父母都不能知道。通過測試后才能獨立執行任務,聽上去好像特種部隊哦。
其實吧,人家一個賣輪胎的公司,兢兢業業的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餐廳的點評,看起來是有點跑偏了。把這么多好吃的餐廳都列出來,費盡心力的做了推薦,吃貨們能管得住自己的嘴嗎?是可忍孰不可忍,嘴可以忍胃不可以忍,無論如何還是要去吃吃看的。這時候人家輪胎公司就在后面竊笑了有沒有,你們都趕緊坐車去吃飯吧,趕緊駕車去旅游吧,趕緊爆胎吧,趕緊來換米其林輪胎吧。業務額就是這么漲上去的。
大陸為何一直沒有米其林餐廳
1、大陸的餐飲評價機構:官方
曾經以商業部組成的有對餐飲業的考評,有半官方的行業協會的考評:其“真實性”與“合理性”是很令人懷疑的。
一是“經過準備”,“迎接檢查、評比”,這就為官僚主義的“造假”創造了機會。
二是官方、半官方“出面”,就是沒把消費者當成“上帝”。
米其林餐廳的星級評選,一是匿名的,二是私訪的。你根本沒辦法“走后門”,“托關系”,從而保證了評選過程的公平合理。
2、大陸廚師與米其林餐廳的標準也不相同
在大陸,飯店越高檔,似乎用越奇特的材料,例如廣州有著名的“人工養殖的鱷魚”,著名的蛇、貓肉為原材料的“龍虎斗”。
而米其林餐廳恰恰不用類似的材料,而是用很平常的材料加工制作。
3、米其林餐廳的用輔料似乎更簡單一些
一位英國青年廚師,開著車去意大利學藝。當他把自己做的一道菜奉獻給意大利人品嘗時,卻遭到了批評,意大利人批評他用的調料太多了,調料味兒太重了,口味不好,也不健康。
這也可以看出“地中海人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特點”:簡單、樸素、淡雅。
如此看來,中國餐飲八大菜系,至少魯菜、川菜、湘菜是重口味與輔料添加多的。
我們的做法是不合乎歐洲有品位者的口味的。
4、米其林餐廳的衛生與用餐環境的考究
央視《舌尖上的中國》曾經介紹某個餐館之營業半天,而用其余半天清理環境衛生,包括清理廚房的頂部——這恰恰是米其林餐廳的要求標準。
中國飯菜油煙過多,而在“商業興隆”,忙不過來,哪里還顧得“停下營業去搞衛生”?
至于米其林餐廳對員工個人衛生的考核也極為苛刻。
大陸前幾年揭發出來的“地溝油”,非法添加劑,甚至濫用罌粟殼都敗壞了大陸餐廳的聲譽。
5、米其林餐廳菜品形式不同:菜中無雜品
那些米其林餐廳,將魚骨、魚頭、魚尾皆去掉,在上桌的飯菜中,任何可能成為顧客“不食用”部分的骨頭、調料都去掉,使客人在品嘗時可顯示“貴族”的一面。
而中式餐廳的傳統做法,例如:上魚要“全魚”,飯桌上不用動手也似乎吃不了紅燒排骨,菜肴上的調料自然都在盤子里。
這是細節,這也是差距。
米其林來的這么突然,大家的錢包準備好了嗎?今年的秋天作為餐飲行業的你更是不能錯過,在上海的同行們更要努力,說不定你們家的餐廳就出現在紅本本上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