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初夏時期從中國長江流域到日本南部雨期較長的連陰雨。因時值梅子黃熟,故名。 梅雨產生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邊緣的鋒區(可稱梅雨鋒),是極地氣團和副熱帶氣團相互作用的產物。梅雨雨帶的位置和穩定性,與副熱帶高壓的位置(脊線一般穩定在北緯20°~25°之間)和強度密切相關,還與西風帶有無利于冷空氣南下到長江流域的環流形勢有關。每年6月初,當大氣環流的形勢產生比較大的調整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跳到北緯20°以北,就開始人梅。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進一步北跳,越過北緯25°時,梅雨期結束,這時長江流域進入伏旱期。 梅雨時節話梅雨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國長江中下游指宜昌以東的28―34°N范圍內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這一時期,由于大氣環流的季風調整,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江淮流域持續交綏,形成一條東西向準靜止鋒,一般稱為梅雨鋒,使得陰雨連綿和暴雨集中。由于正值江南梅子黃熟時期,故稱“梅雨”或“黃梅天氣”。又因這時高溫高濕,衣物容易霉爛,又稱“霉雨”。 在梅雨時期,從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維持一條穩定持久的雨帶。雨帶中的暴雨分布不均勻,常有數個暴雨中心